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增加财政支农支出难度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趋突显及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中央政府对于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简称为:农村三产融合) 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后续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 要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
农村三产融合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从农村三产融合被提出以来, 就迅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 学术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第一是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概念界定。
马晓河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 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 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 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 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姜长云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 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 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郑风田指出:农产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 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方式, 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 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和联合体, 进而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二是分析中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要求与建议。
韩一军给出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指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 农业为依托, 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 技术创新为动力, 融合机制为纽带, 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产品加企业, 推进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 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
第三是从国际化视角分析国际上推动三产融合的做法和启示。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现有研究焦点主要锁定在对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发展思路、对策建议及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等方面, 对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刻内涵、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力等方面尚未展开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也没有定论。在此背景下, 本研究尝试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深度挖掘农村三产融合的基本内涵, 分析在中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现实意义, 并探讨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 为中国大力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也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践发展理清思路。
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理解与产业界定
追本溯源, 农村三产融合源于产业融合理论。所谓产业融合, 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依托, 以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 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 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 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 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农村三产融合立足于农业资源, 目的是通过第一产业各子产业间联合及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实现农业产业内部及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 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多功能性不断延展, 促进农民增收, 激发农村发展的新活力。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多种方式打破了原有一二三产业之间明确的界限, 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农村三产融合具有深刻的内涵:
第一、新兴技术革命是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有机渗透, 逐步应用于农业的生产、流通及销售等过程, 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边界日益模糊、逐步融合, 形成了信息农业和生物农业等新型业态。正是由于新兴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渗透, 才导致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生, 新兴技术革命是提升和引领传统农业在其产业内部及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性因素, 是前提和基础。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革命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运输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造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及其管理方式, 新兴技术革命积极推动着农村三产融合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是其发展主体
农村三产融合与以往以工商资本为主体, 由第二、三产业向农业渗透,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来实现产业链条纵向扩张做法不同的是, 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民及其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的, 具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专业大户是以生产或养殖农畜产品为主业, 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 形成了一定种养规模的农户,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自筹资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需求导向意识等多方面能力都要强于普通农户, 更易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大户可以在第一产业内部将种、养产业融合在一起, 也可以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融合发展, 或通过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家庭农场是专业大户的升级版, 他与专业大户的主要区别在于家庭农场是经工商部门登记的法人, 而专业大户是自然人。发展家庭农场, 既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又可以快速地提升中国农业的资本装备水平, 同时还是对工商资本下乡潮的一种有力矫正。在中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 可以有效地确保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通过培养职业农民来促进农民增收, 解决中国未来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家庭农场同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农村三产融合, 是中国农村三产融合重要主体之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 通过利益联结机制, 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在规模和经营业绩上达到相关规定标准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 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分布在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他们一般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融合经验和发展模式, 在技术、生产、管理及市场等多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 是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可以成为农民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者, 帮助和指导农户制定、开展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另一方面, 可以在农民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起到“桥梁”和“支撑平台”的作用, 把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与市场联系起来, 覆盖到整个农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销售的全过程, 为广大的农户担负起发展农村三产融合“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三、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 目前已经涌现4种主要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 这种模式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如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各子产业之间的融合, 建立起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联系, 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 推动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以循环农业为例, 发展循环农业能够利用相同的能值创造更高的价值, 比单独的农作物生产系统更加可持续, 环境负载率低, 且能值交换率接近普通生产模式的2.79倍,目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积极推广的“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林”等综合利用模式就是典型的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 该模式的推广实现了农户家居环境优美、庭园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 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 即以农业为基础, 同时植入了文化、休闲、旅游等理念, 形成了交叉型融合模式。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 这种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业态, 可以将利润留在农村, 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推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推进农村三产融合, 不仅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促进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 推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 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农业的范围来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也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的传统农民的范围来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综合性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 进而为解决中国传统的城乡关系提供指导方向。
从城乡收入的角度来看, 农民并没有得到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对应的利益, 农民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尽管他们的收入有所增加, 但并没有改变其弱势地位。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新时期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它能够有效改变原有的耕作模式、生产模式及销售模式, 延伸农业产业链, 并让农民更多的享受到农业产业链增加带来的价值增值,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改变传统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 创造新型城乡关系, 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提高中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 农村三产融合通过按股分配、按交易额返还利润等方式, 促使农村三产融合主体不仅可以获得农产品原料的收益, 还能够得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返还的部分利润, 并且能够分享到通过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扩展所带来高附加值利润。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三产融合, 可以真正做到农业与其他产业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因此,让农村地区各产业深度融合, 以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为中心, 与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 加上直销店、餐饮业、住宿业、观光业等第三产业, 在农村地区结合并开展, 增加附加值, 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同时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产融合有利于开展新的以农业生产者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把政策集中到以农村为主, 把重点放到农民, 让农业有更好的良性发展。
第三、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加速, 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型业态全方位地向农村渗透, 促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不断优化升级, 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化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社会发展凋零等问题, 实现中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 农村三产融合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农业为例, 它将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 既能够保证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又十分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科学养护和修复;既能够生产出安全卫生的农产品, 又能保护自然环境, 促进中国农村地区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农村社会发展方面, 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发展凋零的状况, 促使农村焕发新的生机。随着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在农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 政府也会陆续出台多种有利政策和措施, 会吸引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等返乡创业或就业, 成为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的中坚力量, 振兴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促进农村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激发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第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三产融合是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和体制创新等方式, 将生产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 能够因地制宜地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运用到第一产业, 同时又将第二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理念和第三产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上, 将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 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促进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友好发展, 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这恰恰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保障, 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分析
要大力推进中国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 就必须要了解它的驱动力来自哪里。农村三产融合脱胎于产业融合理论, 因此, 要了解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 就需要从驱动产业融合的因素出发来寻求突破口,中国农村三产融合也离不开这四方面的驱动, 即:技术创新、主体利益、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的驱动。
第一、技术创新驱动是引擎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打破农业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之间及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 逐步消除不同产业间的边界, 生产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创新是驱动农村三产融合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以数字农业为例, 它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 将农业的信息化管理贯穿于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 达到用较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健康的农产品, 实现优良的生态环境等多重目的, 实现了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未来需要继续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激发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 积极扶持企业对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 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和品牌服务平台,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 加快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二、 主体利益驱动是内在源动力
农民依靠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增收困难, 而通过发展农村三产融合, 则可以通过按股分红、按交易额返利、产品高附加值等方式获得较高的收入, 改变过去处于利益分配机制末端的被动局面。一旦农民及其相关组织作为主体参与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来, 他们在追逐自身利益持续增加的过程中, 为了获得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 会出现相互合作的现象, 从而会进一步促进农业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 最终促使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 生产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追逐更高的利润是农村三产融合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第三、市场需求驱动是外在诱因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提高, 这种不断追求更好、更高、更新的消费需求驱动着企业不断谋求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的开发与创新, 从而诱发了产业融合的产生与发展。农村三产同样受到了市场需求的驱动而产生了融合现象, 如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为了摆脱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压力, 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寻求在充满传统乡村文化的田园意境中释放自我、还原自我的旅游消费服务, 于是产生了乡村游、农家乐等新型业态, 促进了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可以说, 不断翻新的市场需求是驱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外部诱因。
随着这些消费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断壮大, 必然会驱动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其中, 随着服务消费需求的不断壮大, 必然会促进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农村农业资源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消费需求的发展会催生互联网与农业、旅游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绿色消费需求会驱动生态农业等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发展会促使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及与第二、三产业间的深度融合, 形成高端、品牌化农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销售;而随着农村消费的大力发展, 会将城市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输入农村地区, 不断催生集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产品与服务。随着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展, 必然会驱动农村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
第四、政府政策驱动是外部保障
政府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进行市场监管, 出台政策颁布法律、法规等方式来达到国家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的。对于农村三产融合而言, 同样需要政府政策的驱动, 通过财政、税收、法律等手段为农村三产融合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驱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以日本、韩国为例, 两国在促进本国第六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无一例外地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多方面资源来支持六次产业化发展。政府政策的驱动可以为农村三产融合主体创造出优越的外部环境, 是确保农村三产深度融合的外部保障。
三产融合的发展潜力与前景方向
当前, 在中国大力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 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节点:一是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激发农村三产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解决他们的资金、土地、政策等多方面约束问题。三是积极推进绿色、健康的现代生产消费方式, 引导消费者增加对农村三产融合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水平。四是要加强全国统一规划, 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根据各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 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尽快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强化法律体系, 为农村三产融合营造出优越的外部环境。
因此,大力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要从技术创新、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激发市场需求和政府外部政策驱动等层面同时发力, 多措并举切实推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度发展。其中, 技术创新三产融合的引擎,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增收的持续追求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内在源动力, 而不断翻新的消费需求则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外部诱因, 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是其发展的有利外部保障。
总之,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农民及其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 通过高新技术渗透、三次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多种方式, 将农业与其他产业领域的资源进行跨界高效率配置, 形成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及其他服务业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农村三产融合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多种方式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到农村安居乐业, 有效地解决了现阶段中国农村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社会凋零等诸多问题。实现农村三产融合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 是提高中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