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是依据温室加温设备的有无而分的一种温室类型,即不加温温室。主要依靠日光的自然温热和夜间的保温设备来维持室内温度。一般采用较简易的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寒冷地区一般不加温进行蔬菜越冬栽培,而生产新鲜蔬菜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独有的设施。日光温室的结构各地不尽相同,分类方法也比较多。按墙体材料分主要有干打垒土温室,砖石结构温室,复合结构温室等。按后屋面长度分,有长后坡温室和短后坡温室;按前屋面形式分,有二折式,三折式、拱圆式、微拱式等。按结构分,有竹木结构、钢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全钢筋混凝土结构、悬索结构,热镀锌钢管装配结构。
覆盖材料可用阳光板和单层薄膜
温室跨度主要有6.5m,7m,7,5m,8m,9m,10m.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客户需求进行设计。
连栋温室是智能温室(智能温室也称自动化温室,是指配备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可移动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喷灌系统等自动化设施,基于农业温室环境的高科技“智能”温室)的一种。
玻璃连栋温室指以玻璃(单玻或者中空玻璃)作采光材料的温室,属于智能温室大棚的一种 ,在栽培设施中,;连栋玻璃温室作为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形式, 适合于多种地区和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
行业内以跨度与开间的尺寸大小分为不同的建设型号(12/10.8/9.6米跨度4/8米开间),最小的有庭院休闲型的,大的高度可达9米,跨度可达12米,开间最大可达8米,智能程度可达到一键控制 。
农业产业馆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主题展馆之一,重点组织农业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装备、农用生产资料、农业及食品加工等产业和产品。
展品范围:
农业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等
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生产基地、新农村建设等
农业装备与农用生产资料:农机及零配件、种子、肥料、农药、农膜、饲料、食用菌种、水产苗种等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粮油、肉类、乳品、饮品、瓜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农业产业馆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主题展馆之一,重点组织农业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装备、农用生产资料、农业及食品加工等产业和产品。
展品范围:
农业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等
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生产基地、新农村建设等
农业装备与农用生产资料:农机及零配件、种子、肥料、农药、农膜、饲料、食用菌种、水产苗种等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粮油、肉类、乳品、饮品、瓜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农业产业馆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主题展馆之一,重点组织农业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农业装备、农用生产资料、农业及食品加工等产业和产品。
展品范围:
农业新技术及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等
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科技园、生态园、生产基地、新农村建设等
农业装备与农用生产资料:农机及零配件、种子、肥料、农药、农膜、饲料、食用菌种、水产苗种等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粮油、肉类、乳品、饮品、瓜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王贺祥,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
◆198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4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3年任副教授并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国际著名食用菌学家张树庭教授(Prof. S.T. Chang)的指导下,从事食用菌中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1996年获博士学位并回到中国农业大学工作
◆1997-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主要从事食用菌学的教学和食用菌栽培技术及大型真菌中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在真菌凝集素、食用菌多糖和酶以及HIV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中都取得了进展
◆2000年以来,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根据科技部信息研究所对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获得2001和2002年度全国生物领域SCI收录论文数个人第一名
◆2002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教育创新标兵
◆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农金旺农业工程技术集团董事长,中国农业科技园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所所长
◆2015.01——至今,中农金旺农业工程技术集团董事长,中国农业科技园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业所所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光伏农业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农牧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7.09——2015.01,北京金旺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入中国农业大学战略入股更名中农金旺(北京)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任常务副总
◆2004.02——2007.09,创业成立北京金旺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李建生,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获硕士和博士
◆1989年至1992年,任美国普渡大学农学系客座助理教授。
◆1997年6月-9月和1998年3月-8月,任香港大学植物系客座研究员
◆1993-2000年,历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教授。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 会理事,玉米专业化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主任、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工艺与环境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生产和环境控制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畜牧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理事。致力于畜禽健康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畜禽养殖空间环境与行为适应、设施环境空气质量与气流模型、节能型农业设施及其智能化生产装备创制、设施农业节能理论与资源循环增值技术的研究。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十余奖项。并获得24项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中国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设施园艺委员会副主任、农大蔬菜系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等 。主要从事温室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机理研究、温室黄瓜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模式研究及无土栽培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2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2等奖、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1等奖等多项殊荣。
雷廷武,工学博士
◆1989年1月~4月: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持续农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4年12月~1998年4月,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系作高级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USDA-ARS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博士后
◆1998年至今为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及“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0年5月-2002年4月:任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教授
◆2006年8月~2007年4月,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代常务副主任
◆2007年~2010年,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林聪,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沼气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农业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北京农业工程学会能源与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生物新材料与再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曾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改进三等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本人曾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果树新品种选育与优质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出柱型苹果优良新品种7个,梨品种2个,葡萄品种2个。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获得省部级奖项3项。曾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10余项。编写教材及果树有关的书籍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制定果树绿色生产技术规程9项。参与完成多项农业产业规划。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1991年7月至1999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业建筑设计所),任工程师,从事建筑和结构设计工作
◆1999年9月至200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讲师
◆2003年12月起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建筑结构、农业建筑结构、农业园区。先后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参加编写教材6本;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批专利4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Harper Adams University农业工程系高访学者、农业部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农业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著名的农业控制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生物环境控制与信息技术、动植物环境工程研究工作。获得教育部鉴定成果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6项、主编著作2本、发表论文80余篇。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产品流通与营销中心主任
同时也担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产品流通与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顾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流通经济学,营销管理 。出版《食品营销学》、《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农产品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细分研究》、《果蔬农产品协议流通模式研究》、《告别卖难——农产品流通与营销实务》等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及北京市课题等共30余项。
中国农大教授、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
汇源果汁饮料食品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科技部农产品深加工总体专家组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果蔬食品与饮料:果酒菌种选育、生长因子与代谢控制,发酵动力学,结合SO2控制;传统发酵蔬菜菌种分离鉴定,发酵新工艺;果蔬加工工艺。
2.功能性食品:功能性茶菌菌种分离鉴定,功能因子代谢途径与发酵工艺优化;天然植物功能成分提取与功能性评价等,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和饮料的开发。
3.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和近红外视觉技术应用中的图像分割与处理和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发机器视觉水果全面分级系统。
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9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主持完成的横向课题12项。1998年被评为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导师
毕业于日本千叶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成长视觉识别系统的开发、基于植物生体信息的最适环境控制、密闭式种苗生产工厂的环境控制与种苗大规模生产技术、植物生长与环境监控服务器的开发、人工智能在可控农业中的研究应用。参编《世界知名涉农大学发展道路研究》“千叶大学的发展规律与办学指标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启示”,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3篇;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6项和软件著作权9项。
中国农科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专家、总规划师、高访学者、植物工厂首席专家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农业所总规划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技园区首批资深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我国在植物工厂技术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受聘为相关单位的首席专家、高级顾问和总规划师等职,担任《北方园艺》杂志编委,多有专著、译著、论文及科研成果,如《植物工厂概论》、《太阳光利用型植物工厂》、《无土栽培特选项目与技术》、《农业信息理论与应用》、《花卉高产栽培技术》、《幸福的种子一定能够找到》等。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园区规划、项目设计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先后主持、指导和参与了40余项国家、省级农业园区和地区性农业发展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在理论探讨、模式创新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多有突破,积累了众多的案例和丰富的经验,在业内具有资深的影响力。
中国农大副教授、博导、农大区域规划与生态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区域规划与生态建筑研究设计所副所长。出版专著与教材5部、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北京大学中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组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北大东资西进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研究员;中国爱城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创意研究院高级顾问。袁成达教授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城镇化、"三农"问题、城市发展、区域经济、资本运营、文化创意、生态经济等领域。
博士生导师、中国立体农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中欧发展研究中心理事
主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粮食安全、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农业规划、农作制度。目前,兼任中国立体农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中欧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863”、“973”、行业科技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承担农学院及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粮食安全概论”“农业生产系统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概论”,“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参编著作和教材“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农作制发展优先序研究”,“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8部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1982年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先后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修研究生课程、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智能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现代农业领域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的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获软件著作权10项。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等教材4本。